苏轼,东坡居士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
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
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,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

苏轼的父亲 苏洵 一个多次应试落榜的父亲,是如何培养出苏轼、苏辙(苏轼的弟弟)这样的文坛大家,并在后期成为士大夫、学者们竞相仿效的“三苏”。

苏洵 高姿态,自视高,看不起应试教育,有几分像李白。

李白的《将进酒》人生得意须尽欢,天生我材必有用。也有可能受李白的影响,扔下书本,过起了东游西荡的日子,不愿意“自媒”。

李白

儒家经典描绘的政治关系是君主降低姿态邀请知识分子出来做官,知识分子不能反过来去求官做。主动求官的行为,会被贴上一个贬义的标签:自媒。
自媒就意味着不要脸,而宋代的科举制度比唐朝严格了很多,考生不但要自媒,还必须为了得到自媒的机会,把身段再放低一些,接受各种不够儒家的规章制度。

就这样他过着李白的“剑客”生活,对读书不屑一顾。到了27岁那年,母亲去世,他终于想通了,如果不肯一辈子一事无成,就必须硬着头皮完成应试教育。

但很遗憾,苏洵每考一次就落榜一次。可能还是因为这个 自媒 的原因吧,在苏洵看来,考一次试,就等于受一次侮辱。

后来,苏洵42岁,父亲病故,从此不再参加科举了,安安分分地呆在家里教育孩子。

一般情况下,苏洵这个时候一定是会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。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心理,而且有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。但苏洵没有这么做,他也 没有放弃过自己。既然无法忍受这样的应试教育,不再为做官考试而读书,那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,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文章。

多大父母会拿一套 自己认可的学习方法,灌输给孩子,而很讽刺的是他们连自己都做不到,非要让孩子去做到

苏洵是怎么做到呢?他把自己活成子女的表率。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,因为最核心的学习能力不是听懂道理后付诸实践,而仅仅是最 单纯的模仿。这就是 做好自己 的意义,对于孩子 行胜于言

努力向上,这是反人性的。如果家长不读书,每天就是游荡,而只知道督促孩子读书,孩子怎么能喜欢上读书。但苏洵不一样,他烧掉了从前写过的所有文章,关起家门,整天读书、思考、写作,苏轼和苏辙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,耳濡目染。

后来苏轼和苏辙同时金榜题名,苏洵在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明日双星的同时,自己也变成了人人追捧的文章泰斗。父子三人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 三苏 。历来种种教育上的成功,再没有比这更惊人的。

做好每个自己,一起寻找你心中的自己



笔记      感触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3.0协议 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